555 条搜索结果

八难

八难者,八处障难也。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不得见佛,不闻正法,故总称为难也。 、在地狱难,谓南赡部洲之下,过五百由旬,有八寒、八热等狱,皆名地狱。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彼处,长夜冥冥,受苦无间,障于见佛闻法,故名地狱难。(梵语赡部洲,即阎浮提,华言胜...

《三藏法数》 / 666字 / 6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宗

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叁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叁论之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6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千世界

、小千世界,谓月绕须弥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顶是叁十叁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世界。如此千世界,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天下,千四天王天,千叁十叁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

《三藏法数》 / 465字 / 6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止

台家对於叁观而立叁止:、体真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為性空,止息切之攀缘妄想者。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於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繫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於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眾生者。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歷境...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6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法界

法界者,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差别...

《三藏法数》 / 235字 / 6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外五鈷印

见五鈷印条(CBETA註:疑為见[五股印]条)。合两手之小指,而形鈷,合左右之中指而又形鈷,开左右之头指,各形鈷,合左右之拇指而形鈷通成五鈷。而交叉左右之无名指,容於掌内,為内五鈷印,出於手背,為外五鈷印。见图印集二。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使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于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嗔使。 叁、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

《三藏法数》 / 555字 / 6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种法身

、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二、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叁、变化法身,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故名变化法身。 四、虚空法...

《三藏法数》 / 195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菩萨修十法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经云:师子吼问佛言:菩萨成就几法,能见如是无相涅槃,至无所有?佛言:成就十法,则明见涅槃无相,至无所有处。(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叁界也。无相涅槃者,谓涅槃之法,离切色相也。) 、信心具足,谓修菩萨行,须发起圆常正信之心,信切法皆...

《三藏法数》 / 855字 / 6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德

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叁德:、法身德,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叁、解脱德,远离切之繫缚,而得大自在者。此叁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叁德。而此叁德,不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叁点,首罗之叁目,称為大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叁处:、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叁、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救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三藏法数》 / 896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羯磨

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懺悔等业事之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曰:「明了论疏翻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

《佛学大辞典》 / 938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荣

(亦名凡夫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荣者,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枯,故名四荣四枯。以表凡夫、二乘、常、无常等八倒也。此四荣正表凡夫四倒。而言荣者,以凡夫由此四倒,增长惑业,有荣茂之义,故名四荣也。(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

《三藏法数》 / 393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种人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

《三藏法数》 / 873字 / 6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十种外道

时外道,以时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為生因者。 叁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為真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净者。 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

《佛学大辞典》 / 750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舍利弗

Śāri utra,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舍利补怛罗。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又父名云优婆提舍,故从父而称之曰优婆提舍。然母名之為舍利,古来有二释,為鸟名。译曰秋露,鶖鷺...

《佛学大辞典》 / 743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叁十叁。往世叁十叁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叁、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

《三藏法数》 / 756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菩萨十戒

、不杀戒,不杀戒者,谓慈心怜愍,不断切命也。经云: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不盗戒,不盗戒者,谓不攘窃他人切财物也。经云:草,不得故盗;应生佛...

《三藏法数》 / 707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见

、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阴为我,余四阴为我所也。) 二、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边,是名边见。 叁、邪见,谓邪心取理,颠...

《三藏法数》 / 219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事

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文句四上曰:「实相也,非五非叁,非七非九,故言也。其性广博,博五叁七九,故名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為事。...

《佛学大辞典》 / 266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受

受者领纳外境也。境有顺违俱非之叁,故受有苦乐捨之叁:、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二、乐受,领纳顺情之境而起适恒之感者。叁、不苦不乐受,又曰捨受,领纳不适不顺之境而苦乐之感共捨离者。俱舍论曰:「受蕴,谓叁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空

、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於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切之所知障,佛為之说五蕴之自性...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菩萨十戒

谓菩萨奉持叁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切众生也。 二、不受戒,谓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

《三藏法数》 / 569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众生智慧之命;又翻作障,能于修道之人而作障难故也。 、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 二、烦恼魔,谓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

《三藏法数》 / 545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葬法

印度之葬法有叁种,四种。叁种者:火葬,二水葬,叁野葬也。四种者:火葬,二水葬,叁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殯葬,其仪有叁: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叁曰野葬,弃林飤兽。」毘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芻身死,应為供养。苾芻不知云何供养?...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梵语駄都Dhātu,译曰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大乘义章八末曰:「界别為界,诸法性别,故名為界。」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 又性之义。谓事物固有之体性。大乘义章八末曰:「经名為界,亦名為性。」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亦名性分。」俱舍光记曰:「...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种阐提

阐提,梵语具云阐提,华言信不具,亦云极恶。 、舍切善根阐提,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切善根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证之法,故名菩萨藏。) 二、于无始众生发愿阐...

《三藏法数》 / 188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行

、见行,為我见邪见等迷理之惑。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也。二、爱行,為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爱惑為主要,故举以摄他,即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识之行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捨。」智度论二十曰...

《佛学大辞典》 / 480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妙

妙為法华经题之妙,故有二义:、相待妙,藏通别圆之四教,相对而判麤妙也。尔前所说诸经藏通别之叁教為麤法,法华经所说之圆教為妙法,如斯就教体之上彼此相待,以今经名為妙,是曰相待妙。二、绝待妙,开会叁教麤法,為妙法,妙法之外无麤法可待望,是曰绝待妙。是今经独特之...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经行

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禪而欲睡眠时,為此防之,又為养身疗病。寄归传叁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则痊痾,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

《佛学大辞典》 / 364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切苦,得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其说有二:()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剎那為念,念中之剎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註上曰...

《佛学大辞典》 / 710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力

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徧眾生界。」以此偈中说叁力故称為叁力偈:、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缘也。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之加持,是他缘也。叁、法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内因也。此内外自他之因缘和合而成办业事。大日经疏十...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天台山

在浙江省台州天台县之西,仙霞岭脉之东支也。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隋智者大师依此山而开闢宗,因之有天台宗之名。观音玄义记曰:「天台山者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辅行曰:「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叁台,故以名焉。」大明...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停心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居士

梵语曰迦罗越kula ati,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輟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註,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於商周之时。韩非子书曰:太公封於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

《佛学大辞典》 / 451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食叁德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叁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梵语旃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澄净、二清冷、叁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也。) 、清净,谓奉...

《三藏法数》 / 186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百劫

小乘之菩萨,终叁大阿僧祇劫之行而至等觉之位,於此位而犹应种百大劫间至佛果感叁十二相之福业也。故菩萨修行之年时曰叁祇百大劫。而大乘之菩萨,自初兼修福智之二业,故於叁大阿僧祇劫之外,不别要百劫之修福。小乘之说,於百劫之初翘足七日间以偈讚嘆弗沙佛,由此功德超越九劫...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禅天定五支功德

、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叁禅即发。若证叁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叁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叁、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叁禅...

《三藏法数》 / 228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莲华夫人

杂宝藏经曰:「过去久远时,雪山有仙人,名提婆延,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於石上小便,精气流堕石宕,雌鹿来舐小便处,便有娠。月满,诣仙人窟下生女子。莲华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养。渐长大,脚蹈地处,皆出莲华...

《佛学大辞典》 / 502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频婆娑罗梦

寄归传曰:「频婆娑罗王,梦见[(畾/(冗-几+互))毛]裂為十八片,金杖斩為十八段。悕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百餘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芻,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也。此即先兆,王勿见忧耳。」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华五重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释名、二辩体、叁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故此法华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体,莲华则华、果同时。...

《三藏法数》 / 471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灾难

七灾难者,谓佛为十六大国波斯匿王等而说也。若国土中,有此七种灾难,当讲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其难即灭,万姓安乐也。(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 、日月失度难,谓日月失其所缠之度,时序不调。或赤日出,或黑日出,或二、叁、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重现乃至四...

《三藏法数》 / 453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梵语曰曼乳。Mañju,萨Sat,苏Su,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无比之义也。法华玄义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曰:「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曰:「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法华玄赞曰:「萨者,正妙之义。」梵语杂名曰:「妙,曼乳。」秘藏记末...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方便

、细作方便,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着色身之相,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叁千大千世界者,须弥山、日月、四天下、帝释...

《三藏法数》 / 248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叁千世界

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小世界。合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合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夫以小世界為单位数,则大千世界之数為○○○○○○○○○也。其成立及破坏,无不相...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结跏趺坐

佛陀之坐法也。结加趺於左右髀上而坐也(跏字添足者所谓蛇足也),跌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谓之全跏坐,即结跏趺坐也。置左右之足於左右之髀,名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谓之降魔坐,反之谓之吉祥坐。释尊...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法体恒有,谓叁世之法歷然实有,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种色

可见有对色。对者对碍之义。色法之自性,具对碍之自性而眼可见者,青黄等之色尘是也。二不可见有对色。具对碍之自性而不可眼见者。声等之四尘,眼等之五根是也。叁不可见无对色,其自性无对碍,亦不可眼见者。无表色是也。无对碍之自性摄之於色者,以其為有对碍之四大所生之法故...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支

支即支分也。如树,根茎是,枝条有异。禅中支义亦尔。谓色界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叁禅五支,四禅四支,共为十八支也。初禅天定五支: 、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诸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即生身识,觉此色触也。(未到地者,谓在...

《三藏法数》 / 899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契经

经文者契人之机,合法之理,故云契。大乘义章曰:「以其圣教称当人情,契合法相。从义立目,名之為契。」玄义八上曰:「翻為契者,契缘契事契义。」义林章二本曰:「今大乘解,梵言素呾缆,此名契经。(中略)契者,契当至合之义。」探玄记曰:「素呾缆,此云契经。契有二义,...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种我

、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法数》 / 283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心法,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分,此十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福

叁种之福业。、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持十善戒。二、戒福,持叁归五戒乃至具足戒。叁、行福,发菩提心,而行佛道。观无量寿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叁福。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叁归具足眾戒,不犯威仪。叁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印二明

金胎两部之大日菩萨印,皆為徧法界无所不至之塔印,其真言,金大日為之五字明。金刚顶经曰:「诸法本不生(二地),自性离言说(二水),清净无垢染(二火),回业等虚空(二风二空)。」是说无所不至之塔印也。 又大日经真言品曰:「我觉本不生(二地),出过语言道(二水),诸...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阿育王塔

阿育王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眾。据善见律毘婆沙,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勅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及阿育王经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闍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

《佛学大辞典》 / 407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於

於有所依之义。叁论之嘉祥依叁种之所依立叁种之二諦。、本於二諦,佛出世先有空有二諦之理,是為佛二諦根本之二諦。故曰本於之二諦。二、教於二諦,依佛之言教,而说二諦。即佛之言教,為二諦之所依,故曰教於之二諦,代佛教是也。叁、末於二諦,於佛灭后,迷於教於,执為有,...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小乘五位

、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叁:、五停心,二、别相念,叁、总相念。若欲出于叁界,必以此叁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叁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相念、总相念者,...

《三藏法数》 / 444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金山

七金山者,谓山皆有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双持山止高四万二千由旬之类是也。(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有叁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双持山,双持山者,谓二山相倚也。又言持双者,文互用耳。此山高...

《三藏法数》 / 359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智

、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摄论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着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无着摄论,谓无着菩萨造大乘摄论叁卷成文,是为无着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着菩...

《三藏法数》 / 262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相成道

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為八相中之,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切皆成

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类,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切眾生无不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韦陀

Veda,又作围陀,毘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译曰明智,明分等。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為四分。 西域记二曰:「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曰毘陀,讹也。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叁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

《佛学大辞典》 / 1100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病难治

、谤大乘,大乘即佛菩萨所乘之法也。谓人宿无善种,不能信受如来之法,而于大乘经典,妄生谤毁;既无修种之因,当受地狱之报。如世重病,实难治也。 二、五逆罪,逆者违悖天理也。谓人于父母,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业,利益于人,反离间而破散之...

《三藏法数》 / 314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衍众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界

梵名达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就事,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名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法界。是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界

界,限也、别也。谓叁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欲界,欲有四种:者情欲,二者色欲,叁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

《三藏法数》 / 316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浊

、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叁、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

《三藏法数》 / 217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如是我闻

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為佛入灭后多闻第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傴(有之义)二...

《佛学大辞典》 / 447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部律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见,遂分如来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法数》 / 724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真人

总称阿罗汉,亦称佛。以是為证真理之人故也。无量寿经下曰:「杀真人斗乱眾僧。」法华文句曰:「瑞应云真人。」同疏记曰:「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玄应音义九曰:「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訶。经中或言应真,或言应仪,亦言无着果,皆是也。」中本起经上曰:「方...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藏

佛灭后窟外大眾部之结集出五藏。西域记九曰:「於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眾部。」又分别功德论说五藏:、契经藏,二、毘尼藏,叁、阿毘曇藏,四、杂藏,五、菩萨藏。此中前四藏為佛...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器世间说法有叁义

、约通力说,约,犹依也。谓佛以神通力,令诸世间无情之物,皆能说法,故名约通力说。 二、约融通说,谓依报之土,正报之身,性本融通,身既说法,土亦能说;即切说,故名约融通说。 叁、约显理说,谓菩萨触对诸境,皆能了知。如对色即显质碍、缘生、无常等义;触类成...

《三藏法数》 / 124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转依

、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

《三藏法数》 / 227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种性行

、自性行,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

《三藏法数》 / 324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种佛

、叁藏佛,坐於摩羯陀国菩提树下以生草為座,於叁十四心断见思之惑,而成正觉。身长丈六,对叁乘之根机说生灭之四諦,為八十之老比丘,灰身灭尽於双树下,唯有此佛為十方之佛,叁世之佛,悉是他佛也。二、通佛,既於因位断叁惑之正使,於摩羯陀国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為座,以念...

《佛学大辞典》 / 695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说遍十处

谓毗卢遮那如来,现法界无尽身云,遍周微尘刹海,常说华严大经,令诸众生咸归性海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切处。) 、说遍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如来于阎浮提,七处九会,为诸大众,演说此法,而遍满十方法界阎浮提,亦同时而说。故云说遍阎浮提。(七处...

《三藏法数》 / 1138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种涅槃

有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有餘依,无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体。叁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种精进

、庄严精进,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叁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

《三藏法数》 / 228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如来十恩

、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我

梵语Anātman,又云非我。常之体,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於法执有此,谓之法我,於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於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之我体,法者总為因缘生,亦无常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不成

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异,立叁种不成之义: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為徧界秽土,净心所见為徧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相违,净秽之二相盈亏时,知土体亦不為。是质不...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乘

、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布施、二持戒...

《三藏法数》 / 372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横

横死有九因:、不应饭而饭,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无节制也。叁、不习食,食不习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强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触世法也。七、近恶知识,近於恶友也。八、入里不时,不时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恶疫...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日本佛教

日本慧若所着释迦传曰:「佛教之入日本也,始於钦明天皇十叁年,百济供佛像及经论之役。其后佛教殷兴,计分十数宗派:若俱舍,成实,律,法相,叁论,华严,南都之六宗,则上古之宗派也。天台真言之二种,则中古之宗派也。日本之天台,与中国之天台异。相承圆密禪戒四者之法门,以...

《佛学大辞典》 / 496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如

、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眾溺水

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叁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煗顶忍世第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於叁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徧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犍度

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也。) 、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释迦发心

依智度论四,俱舍论十八之说,则叁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释迦牟尼。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佛作佛,此為最初之发心,今如其愿為释迦牟尼,其行化同彼佛也。俱舍论十八曰:「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佛。号释释迦牟尼。遂对其前发弘誓愿。愿我当叁作佛。如今世尊。彼佛亦於末...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平等

又名叁叁昧。密教谓身口意叁者互相摄入,不二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叁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叁业皆至第实际妙极之境。身等於语,语等於心,犹如大海徧切处同...

《佛学大辞典》 / 720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心叁观

又曰圆融叁观,不可思议叁观,或不次第叁观。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於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叁智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諦品,眾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心叁观者,此出释论。论云:...

《佛学大辞典》 / 637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度加行

四度加行者,密法之传授,分為四番,復续之為,皆传之法也。此事非上古之正规,乃末法之略式。四度者:十八道,二胎藏,叁金刚,四护摩也。论其次第,其初皆為十八道,其餘叁度,次第不同。或依胎,金,护摩之次第,或依胎,护摩,金之次第,或依金,胎,护摩之次第,而授与之...

《佛学大辞典》 / 378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人四生

(亦名四种生,出法苑珠林) 人四生者,谓世间之人,亦具卵胎湿化四种之生也。 、卵生,卵生者,谓依壳而出也。婆沙论云:昔有商人,入海得雌鹤,遂生二卵,卵渐湿熟,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是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

《三藏法数》 / 362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生公四轮

生公者,即罗什法师之弟子也。立此四轮者,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惑业,而超出叁界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善净法轮,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

《三藏法数》 / 364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大数

十大数者,华严经阿僧祇品,心王菩萨问佛: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即为说算数无尽之法,积成十种大数也。然数法有叁等:、下等数法,十十变之,即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等也;二、中等数法,百百变之,即百洛叉为俱胝等也;叁、上等数法,倍倍变之,即...

《三藏法数》 / 543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修大涅槃得五事

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即大乘涅槃也。 、不闻得闻,谓大涅槃甚深微密之义,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得闻。今者修习大涅槃法,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是为不闻得闻也。(劫,梵...

《三藏法数》 / 397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相

六相者,谓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体,交彻融通,多无碍故也。 、总相,即具多为总。谓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为别,...

《三藏法数》 / 351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藏

小乘之经量部立二藏:,经藏。二,律藏。论藏者,但為诸经中詮慧之处,及弟子释经之疏也。是非藏之所摄见。顺正理论。 又摩訶僧祇律叁十二叙佛灭后五百圣者之结集,唯举经律二藏,无论藏之结集。 又大乘亦立二藏:,叁藏。经律论结集於别部之小乘法藏也。二,摩訶衍藏。说...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中洲

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之二中洲:、遮末罗洲Cāmara,此译言猫牛。二、筏罗遮末罗洲Varacāmara,此译言胜猫牛。东胜身洲之二中洲:、提訶洲Deha,此译言身。二、毘提訶洲Videha,此译言胜身。西牛货洲之二中洲:、舍諦洲Śāthā,此译言諂。二、嗢怛罗漫怛里拏洲Utt...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讫栗枳王十梦

俱舍论九曰:「如讫栗枳王梦所见十事:谓大象、井、麨、栴檀、妙园林、小象、二獼猴、广坚衣、斗諍。」俱舍光记八曰:「讫栗枳,此云作事。是迦叶波佛父,夜梦十事。旦迦叶白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遗法弟子先兆:,王梦见有大象,被闭室中,更无门户,唯有小窗。其象以方便投身...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道

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叁、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

《三藏法数》 / 397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苑公四教

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凡夫、二声闻、叁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谛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此叁隔历,即是次第叁谛;叁无碍,即是圆融叁谛。(隔历者,叁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别教叁谛也。圆融者,举即叁,全叁是,即圆教叁谛也。) 、真谛,真即真空,...

《三藏法数》 / 296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百法五位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分色,以此十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磨砖

磨砖欲成镜也。以示终不能成之意。传灯录曰:沙门道,住传法院。常日坐禪。南岳让禪师往问曰:大德坐禪图什麼?曰:图作佛。师乃取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之。曰:师作什麼?师曰:磨作镜。曰:磨砖岂能成镜耶?师曰:坐禪岂得作佛耶?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变化

智度论谓為八神变。涅槃经谓為八自在。八神变者,、能小,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為极小微尘也。二、能大,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於极大虚空也。叁、能轻,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鸿毛也。四、能自在,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也。五、能有主,以变化力自化...

《佛学大辞典》 / 308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