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条搜索结果

五业

五种之业也。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葬法

印度之葬法叁种,四种。叁种者:一火葬,二水葬,叁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叁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殯葬,其仪叁: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叁曰野葬,弃林飤兽。」毘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芻身死,应為供养。苾芻不知云何供养?...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菩萨戒经

姚秦罗什最后译出梵网经中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题曰梵网经卢遮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别录此下卷中偈颂已后所说之戒相為一卷,以便诵持。台祖智者名之曰菩萨戒经,弟子章安,记智者之说作义疏二卷。又华严之法藏,题曰梵网经卢舍那佛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今刊本略称梵...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证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

《三藏法数》 / 366字 / 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非空

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也。一切诸法偏计所执性(凡夫迷悟所现之虚妄相也,如於绳见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也,如绳之相),及圆成实性(诸法之实性即真如也,如绳之麻)之叁性。此叁性,偏计為空而非,故為非,依他圆成為而非空,故為非空。要之心外之法(偏计)為非...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祭

宿曜经说人人当年星本命星侵犯则其人灾。如来说大悲陀罗尼消除之。名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经曰:「我大吉祥真言,名破宿曜,若能受持至心忆念,其灾自灭,变祸為福。」且大集经二十叁昧神足品曰:「二十八宿日月随行,一切眾生日月年岁皆悉繫属,若...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密教普贤

二体:一為大日内眷属中之上首金刚菩萨(见[金刚萨埵]同以剑為叁昧耶形,然此以标本之智,文殊之剑标始成之智,本始之异。而本之智即理,故对文殊不越理智相对之常法也。理趣经曰:「大乐金刚萨埵(即金刚萨埵),即是普贤金刚萨埵。」金刚曼荼罗大钞叁曰:「普贤菩萨,左...

《佛学大辞典》 / 592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因果不亡曰。谓众生作业感果,果必由因,因果相酬,则生死,既生死,必色身,既色身,必经中阴,轮转不息,则成四。(中阴者,谓人初死之后,未曾托生,故名中阴。) 一、生,谓从中阴来托母胎,一念识心相续,五蕴由此生起,是名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

《三藏法数》 / 213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念

其说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註上曰...

《佛学大辞典》 / 710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山八海

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於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為中心,其周围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迴绕,而山与山之间,各一海水,故总為九山八海。 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佉提罗Khadiraka,叁、伊沙陀罗Iṣādhar...

《佛学大辞典》 / 1204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种喻

一、顺喻,谓佛说法随顺世谛次第,从小向大而为喻也。如经云: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如是渐次,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逆喻,谓佛说法逆于世谛次...

《三藏法数》 / 805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难八不思议

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经云:佛语文殊师利言:阿难事我二十余年,具足八种不可思议。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受别请,谓阿难事佛二十余年,虽多闻第一,出诸弟子之上,动必随众,未尝受别施主之请,背众而食也。...

《三藏法数》 / 474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弥沙塞

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為不着无观。优婆毱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叁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化地部,佛灭叁百年中自一切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叁曰:「化地部,第叁百年中从一切...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天名。色界之第四处,本名色究竟天。此在形世界之最顶,故称顶(此外无色界无形之世界),顶之,如宋之,法华经序品曰:「从阿鼻狱,上至顶。」法华经义疏二曰:「长行云阿迦尼吒(译言色究竟天),今称顶者。楼炭经云:阿迦尼吒,在色之顶也。」 又无色...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海底四宝

经云:譬如大海,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增减。以譬如来大智慧海,亦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能令众生竭爱欲流,破愚痴暗,故以此四宝喻之。 一、日藏光明大宝,日藏光明大宝者,譬如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

《三藏法数》 / 321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修罗四生

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以其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 一、卵生,谓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谓若于天中,降德贬坠,生于彼道。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叁、湿生,谓别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

《三藏法数》 / 217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极乐

Sukhāvati,佛土名。阿弥陀佛之国土。又作安养,安乐,无量清净土,无量光明土,无量寿佛土,莲华藏世界,密严国,清泰国等。梵名须摩提。译曰妙乐。诸事具足圆满,惟乐而无苦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转

密教之说,凡自因至果所得之功德,五位,五位次第转生,故名五转。第一者发心,初发菩提心而求佛果之心也,第二者修行,修叁密之行而趣向佛道也。第叁者菩提,由行因而证果德也。第四者涅槃,果德既满而入於涅槃也。第五者方便究竟,圆满上四德而利他之方便究竟也。此五转,即五...

《佛学大辞典》 / 904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事不可久保

经云:一孤母而丧其子,忧恼失意,来白于佛。佛即以此四事告之。 一、常必无常,世间之相,一一无常,假令万劫之久,铁石之坚,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为无常之所坏灭。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富贵必贫贱,世间之事,盛必衰,盈必亏,此理之必...

《三藏法数》 / 296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结跏趺坐

佛陀之坐法也。结加趺於左右髀上而坐也(跏字添足者所谓蛇足也),跌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谓之全跏坐,即结跏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於左右之一髀,名為半跏坐。全跏坐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谓之降魔坐,反之谓之吉祥坐。释尊...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土

一、性土,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徧满於一切处,如常寂光土是也。二、相土,或名净土。或為秽土。随眾生之心行而种种之差别者。见宗镜录八十九。 又一、净土,為金银琉璃所成种种庄严且无四趣五浊等之杂秽者,如西方之极乐世界是也。此中报土化土之二。报...

《佛学大辞典》 / 556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法体恒,谓叁世之法歷然实,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四论:一、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色

一可见对色。对者对碍之义。色法之自性,具对碍之自性而眼可见者,青黄等之色尘是也。二不可见对色。具对碍之自性而不可眼见者。声等之四尘,眼等之五根是也。叁不可见无对色,其自性无对碍,亦不可眼见者。无表色是也。无对碍之自性摄之於色者,以其為对碍之四大所生之法故...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云初分解脱德转藏健度第九

尔时大云密藏菩萨言。世尊。十种大云见流不可思议功德宝藏法门。唯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乐慈藏法门。乐悲藏法门。乐喜藏法门。乐舍藏法门。宝水流藏法门。大海行法门。如来所说法流法门。时入藏法门。想意宝藏入...

《大方等无想经》 /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 208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31日

叁光天

日月星也。一日天子,法华经名宝光天子,经,言观音名為宝意,作日天子者是也。二月天子,法华经名,名月天子,经言大势至菩萨名為宝吉祥作月天子者是也。叁明星天子,法华经名普光天子,经言虚空藏菩萨名為宝光作星天子者是也。法华经序品曰:「名月天子,普光天子,宝光天...

《佛学大辞典》 / 336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空处定

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叁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叁种色者,可见对色、不可见...

《三藏法数》 / 338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离合释

谓一名之中,能所等,互相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识分说为离;眼识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识;财中,金刚与人;相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

《三藏法数》 / 539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十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鹿野园

Mṛgadā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諦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

《佛学大辞典》 / 697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三等分第四十五

佛言。其次斋戒清净。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欲生其刹。十昼夜不断绝者。命终必得往生。纵不得昼夜。当绝虑去忧。勿与家事。勿近妇人。端身正心。断除爱欲。斋戒清净。志心忆念彼佛。持诵名号欲生其刹。止一昼夜不绝断者。命终亦得往生。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佛说大阿弥陀经》 / 165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7日

风轮

此世界之最下底,风轮下,虚空也,但準於后叁轮名之為空轮,合為四轮。俱舍论十一曰:「先於最下依止虚空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虚空者即空轮也,此空轮之上风轮生,风轮之上水轮生,水轮之上金轮生,上九山八海。轮者取其形横圆,且其体质坚实而名之也。俱舍论十...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不分

小乘经典第一期之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者,亦不分者。不分之说,如阿育王传四曰:「迦叶与[五百罗汉]同至毕波罗窟,先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毘尼藏,后迦叶自结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诵律六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优波离结集毘...

《佛学大辞典》 / 943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金山

七金山者,谓山皆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双持山止高四万二千由旬之类是也。(梵语由旬,华言限量,叁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一、双持山,双持山者,谓二山相倚也。又言持双者,文互用耳。此山高...

《三藏法数》 / 359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禪天

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喜受,而与意识相应,乐受而与叁识相应,且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韦陀

Veda,又作围陀,毘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译曰明智,明分等。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為四分。 西域记二曰:「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曰毘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叁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

《佛学大辞典》 / 1100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切皆成

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无性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不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界

界,限也、别也。谓叁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叁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

《三藏法数》 / 316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法界

梵名达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总该万亦谓之一法界。是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手炉

柄香炉也。唐语曰手炉。释氏要览中曰:「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十六师子白象,於二兽头上别起莲华臺以為炉。后师子蹲居,顶上九龙绕承金华,华内金臺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倣法焉。」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妙高,即须弥山也。以其四宝所成,出七金山之上,故名妙高。如来说华严经时,以自在神力,升此山顶,加被法慧菩萨,说十住菩萨之法行此十喻焉。(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七金山者,一双持、二持轴、叁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障碍、七持地,皆言金者,...

《三藏法数》 / 902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依行品第四之一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颂问曰。 昔言破戒失净德 非贤圣器非我子 诸沙门法弃如烬 不应居我清众中 三垢所污失灭道 彼不堪消胜供养 于施四方僧众物 少分我亦不听受 四根本罪随犯一 清众所弃如海尸 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3664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

玻璃

又作颇梨,颇黎。新译曰颇胝迦,颇置迦,娑波致迦,塞颇致迦,颯破[木致]迦,窣坡致迦S haṭika,当於此方之水精,紫白红碧四色。玄音应义二曰:「颇梨,力私切。又作黎,力奚切。西国宝名也。梵言塞颇胝迦,又言颇胝,此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部律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法数》 / 724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敦煌石室

甘肃敦煌县东南鸣沙山,其麓叁界寺,寺旁石室千餘,旧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绪庚子,道士扫除积沙,於复壁破处,见一室,内藏书甚富,发之。皆唐及五代人所手写,并雕本,佛经尤多,盖西夏兵革时,保存於此也。英人史泰英,法人伯希和,先后至其地,...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生

即叁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叁生矣。」白居易诗:「世说叁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叁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诸宗所立叁生成佛之义者数家,今列之如图。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德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為乐,又运用自在,所為适心,名之為乐。叁我德,解我二种:一就体自实名為我,如涅槃经哀嘆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色

一、可见对色,可见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对于眼故也。 二、不可见对色,不可见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

《三藏法数》 / 213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涅槃

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餘依,无餘依。依者,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一体。叁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受品第二十五

是时勇进菩萨白佛言。世尊。今闻如来说甚深法诸贤圣律所入之门。其闻知了此法者。亦不见着亦不见脱。于空无法而无所损。不见诸法所从来所从去。若善男子善女人。深观此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尔乃明达名为解脱。一切诸法各各别异。其所言见悉各离散无合偶。复于诸法不生想念...

《菩萨璎珞经》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 566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1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如来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炽盛光佛顶法

略曰炽盛光法。炽盛光者,金轮佛顶尊之别名,佛身之毛孔,放炽盛之光明,故名炽盛光如来。其本体為金轮佛顶,故曰炽盛光佛顶如来,其修法曰炽盛光佛顶法。其道场观曰:「前地结上金刚墙内大海,海中宝山,山上宝师子座,座上宝莲华,华上宝楼阁,阁内无量庄严周匝悬列...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谓色声等之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

《佛学大辞典》 / 386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恃多伐底

Ajiravati,旧称阿利罗跋提,阿夷罗拔提。新称阿恃多伐底。阿夷罗婆底。阿尔多嚩底。阿脂罗婆提。译曰无胜。别名[口尸]罗拏伐底。译曰金。世尊於此河边入灭。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口尸]剌拏伐底河,译曰金河...

《佛学大辞典》 / 529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不成

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叁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為徧界秽土,净心所见為徧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相违,净秽之二相盈亏时,知土体亦不為一。是一质不...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叁佛

司死者七七日乃至叁十叁回忌之佛也。 一、字。其意以為今此之最期即為来生之因也。又以具足修行菩提之故,叁昧与大空二点,是风大之一息收处也。此谓不动本所,徧至十方。 二、字也。 叁、字。是差别之义也。智表差别,以菩提圆满之故,加大空点。大日经所谓我见心际即是菩提...

《佛学大辞典》 / 533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数

一、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谓由一多之数,而能安立一切诸法也。 二、色心为数,色即色身,心即所起之心,皆生灭,名曰为。此色、心二法,别而言之,则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不同,故名色心为数。(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

《三藏法数》 / 189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如

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离合释

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因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

一、实物,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之物,故名实物。(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施设,谓世间之人,各各随业受报,因假父母遗体,便即施设,而男女之名,故名施设

《三藏法数》 / 8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水天

梵语曰缚嚕拏Varuṇa,译為水。是龙神名。在水具自在之力用,故名水天。於金刚界曼荼罗之四大神,及外金刚部二十天,又胎藏界曼荼罗之外金刚部院各占一位。是為水神。故属於西方。為西方守护之天。大日经曰:「缚嚕拏龙王,羂索以為印。」同疏曰:「缚嚕拏,是西方护方龙王。持羂為...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释迦发心

依智度论四,俱舍论十八之说,则叁大阿僧祇劫前佛,名释迦牟尼。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佛作佛,此為最初之发心,今如其愿為释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也。俱舍论十八曰:「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一佛。号释释迦牟尼。遂对其前发弘誓愿。愿我当叁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於末...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人四生

(亦名四种生,出法苑珠林) 人四生者,谓世间之人,亦具卵胎湿化四种之生也。 一、卵生,卵生者,谓依壳而出也。婆沙论云:昔商人,入海得一雌鹤,遂生二卵,卵渐湿熟,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是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

《三藏法数》 / 362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事功德

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五事,得闻所不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五事:得、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叁事:得第一义慈,得菩萨所缘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瞻病五德

僧祇律云: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五德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谓供给病人...

《三藏法数》 / 323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果谓之。叁者,叁界之生死也。一欲。欲界之生死也。二色。色界之生死也。叁无色。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叁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叁爱着心。」颂疏界品一曰:「名叁者,欲、色、无色。」遁麟记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悉曇字数

经论所说种种,悉曇字记四十七字。摩多之十二音与体文之叁十五声也。 摩多十二音痾 体文叁十五声叉(乞洒)。 西域记二曰:「详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深广。」 大庄严经示书品说四十六字,以阿字為始,以差字為终。...

《佛学大辞典》 / 546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相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六名;名虽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

《三藏法数》 / 351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额上珠

各人固之佛性,譬之额上之金刚珠。涅槃经七曰:「譬如王家大力士,其人眉间金刚珠。与餘力土较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中略)是时力...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金刚九喻

金刚九喻者,乃是金刚般若经中九种譬喻也。此经叁译:一、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魏菩提流支法师译,叁、陈真谛法师译。此九种譬喻,乃是魏时所译之文,所谓一切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梵语菩提...

《三藏法数》 / 818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依行品第四之二

善男子。汝观如是刹帝利等无量情。亲近如是破戒恶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善法。乃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乐者。皆应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咨禀听闻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门。若无如是三道沙门。当于污道沙门中求。虽复戒坏而正见具足意乐及加行者。应往亲近承...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7302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

依行品第四之三

复次善男子。诸众生禀性暴恶言辞粗犷。实是愚痴怀聪明慢。不断杀生乃至邪见。于他所得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深生嫉妒。常自追求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曾无厌倦。恒自赞誉轻毁于他。不自防护身语意业常乐习行一切恶行。内行碜毒无悲愍。无惭无愧喜触恼他于诸福田好简胜劣。于归我法诸出...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1732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

叁法印

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证其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迁流之义,谓為法。言一切之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於為法,法之名。通於无為法。言一切為无為诸法中无我之实体。...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鬼神

鬼為六趣之一。神為八部之通称。威云鬼,能云神。金光明经文句六曰:「鬼者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金光明经叁曰:「鬼神品。」最胜王经九曰:「诸天药叉护持品。」诸天药叉之类即鬼神也。释摩訶衍论曰:「鬼并及神,云何差别...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讫栗枳王十梦

俱舍论九曰:「如讫栗枳王梦所见十事:谓大象、井、麨、栴檀、妙园林、小象、二獼猴、广坚衣、斗諍。」俱舍光记八曰:「讫栗枳,此云作事。是迦叶波佛父,夜梦十事。旦迦叶白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遗法弟子先兆:一,王梦见一大象,被闭室中,更无门户,唯小窗。其象以方便投身...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法实相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说一切

略名部。梵名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āḥ,别名说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叁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别立者。立為无為一切诸法之实,且一一说明其因由為宗,故称说一切部。又曰说因部。发智六足等诸论,皆属此宗。小乘部中最极旺盛。宗轮论述记:「说一切者,一切二:...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百法五位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无為

小乘立叁无為:一择灭无為,旧云数灭无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諦,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為涅槃。名之為灭者,以其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為诸相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同时依之义。又曰俱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所依定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所依,唯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苦

一、生苦,生苦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叁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冷风、热风吹身...

《三藏法数》 / 470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宗,谓此宗执着我,及计无等法悉皆是,是为我、法俱宗。 二、法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生缘

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之当者,一依於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為男,则缘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男於父起瞋,女於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不...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剎那

Kṣ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胜鬘宝窟中末曰:「外国称剎那,此云念也。」探玄记十八曰:「剎那者,此云念顷,於弹指顷六十剎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剎那,色名时极少。」西域记二曰:「时极短者,谓剎那也。」大藏法数曰:「一念中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灭。」...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真空妙

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谓之真空,非,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谓之妙。故以真空之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之故,因果之万法一如也。济缘记一上曰:「妙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歷然。」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乘异同

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师子奋迅叁昧

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叁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余之叁昧,而具出入二义焉。 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叁...

《三藏法数》 / 288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大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觉,因识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妄见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圆影,五色重迭;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

《三藏法数》 / 139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口密

叁密之一。又名语密。即谓诵真言之口业妙用速疾隐秘也。即身成佛义曰:「法佛叁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曰密。」又据异本即身义,谓「六大中,风空二大,配於语密,真言行者,以叁业為明,即身具叁密万行,即身具叁密菩提,行者自知,餘人不知,故名密。」是也。但...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轮王

此四轮王,长阿含经唯言金轮王金轮宝现。若据俱舍论,则四王各轮现也。 一、铁轮王,大智度论以人寿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如是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一洲。诸国不顺化者,王...

《三藏法数》 / 497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善恶无记叁性

一、善性,於现世来世為自他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於现世来世,為自他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叁、无记性,非善非恶為中容之法,亦為顺益,亦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难陀跋难陀

Nanda-u ananda,摩竭陀国兄弟二龙王之名也。法华文句一曰:「难陀此云欢喜,跋难陀此云善欢喜,兄弟常护摩竭陀国。」法华经光宅疏一曰:「难陀者译言欢喜,跋难陀者為善欢喜也,变為人形,佛边听法。於人染润之恩,见人皆欢喜也。」愚案跋為优波或鄔波或优婆之约音,小或亚...

《佛学大辞典》 / 445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异四句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见中及计一异,遂四句。 一、执法与等性其体定一,执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也。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

《三藏法数》 / 229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一切菩萨欲证圆觉而修禪定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禪定而生,其禪定叁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於无為也)。二、叁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為之幻行也)。叁、禪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於此叁行,单修一行者叁人;叁行互...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同分

俱舍七十五法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之第叁。使诸法相同之因名為同分。是為一实法,由此实法而使物同也。此二种:一名眾生同分,又名情同分。二名法同分。人畜等之情相同。谓之眾生同分,情同分。蕴处界等之法相同,名為法同分,又眾生同分分二类:一為无差别同分,一切情...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教

华严宗之教判也。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外道

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叁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缘起十义

缘起者,谓诸法所起因缘,递相摄持,涉入无碍,分为十种,以释前十玄门之义也。 一、诸缘各异义,诸缘各异者,谓诸法缘起各不同也。盖诸法递互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杂乱,方成缘起。经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多。是也。 二、互遍相资义,互遍相资者,谓诸法所起,更互周...

《三藏法数》 / 805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慧观五教

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会者定离

言世之常会者,必离散之时也。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离。」涅槃经二曰:「夫盛必衰,合会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离。」法句经曰:「合会离,生者死。」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求不得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是物,则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

《三藏法数》 / 293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毕钵罗窟

巴Vebhāra-guhā,梵Vaibhāra,又作卑鉢罗窟,宾鉢罗窟。以窟上毕鉢罗树繁生,故名,或言毕鉢罗為大迦叶名(父母祈树神而生,故名,又迦叶所居之窟,故名毕鉢罗窟,此虽古释,然非也),在摩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之西,大迦叶结集叁藏处也。付法藏传一曰:「迦叶辞如来往耆闍崛...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文义四用

一、义,常人用之,谓凡立言立论,文字可证据,义理可依凭;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云常人用之。 二、无文义,智人用之,谓凡立言立论,虽无文字可证据,而义理可依凭,此唯智者能用,故云智人用之。 叁、文无义,暗者用之,谓凡立言立论,虽文字可证据,而无...

《三藏法数》 / 195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时教

法相宗所立空中之叁时教也。此年月之叁时教与义类之叁时教二者。年月之叁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而明人我之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莲叶千子

贤劫千佛之前因也。杂宝藏经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波罗奈国中山,名曰仙山。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於石上,后精气堕小行处。雌鹿来舐,即便身。生一女子,梵志取之,养育长成。时梵豫国王求索此女,立為第二夫人。后时身。相师占言:当生千子。日月满...

《佛学大辞典》 / 381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对无作之语。与[相]同。传通记杂钞五曰:「旧译经论云作无作,新译经论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作义也,非安立者无作义也。」 又作者犹言為,谓因缘所生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龙宫鐘

祖庭事苑四曰:「感通传云:西国修多罗院一石鐘,形如吴样,色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叁十叁天像,四面以金银隐。东西两面宝珠,大如五升。一角分耀,状如华形。周匝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至日出时,鐘上诸化佛,说十二部经。舍卫城童男童女,悉来听之,闻法证圣。犯欲者...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

一、相待,待即对待之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短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 二、假名,假即虚假不实也,谓如毡,因毛缕而成,若无毛缕,毡则何。是知毛缕因缘和合,假名为毡...

《三藏法数》 / 198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五义:一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法。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难

难即厄难,苦恼之处也。谓火焦身绝命之忧,故为初难。水浮,故为二难。罗刹虽暴,缓于火水,故为叁难。刀杖非随得随戮,必须研罪虚实,故为四难。鬼取非的,命衰逢害,故为五难。枷锁系身,未为失命,故为六难。怨贼觅宝,与宝即脱,故为七难。而此七难,一一皆果报恶...

《三藏法数》 / 1174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理事无碍十门

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为之相;于无为界,示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无碍,互不同,开为十门...

《三藏法数》 / 748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十六兽

一时各叁兽。总為叁十六兽。止观八曰:「一时為叁十二时,即叁十六兽。寅叁:初是猩,次是豹,次是虎;卯叁:狐,兔,貉;辰叁:龙,蛟,鱼;此九属东方木也。已叁:蝉,鲤,蛇;午叁:鹿,马,獐;未叁:羊,雁,鹰;此九属南方火也。申叁:狖,猿,猴;酉叁...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种问答

一、定答,谓决定以实答也。如一比丘问佛云: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否?佛答言:无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盖言五阴之法本空,实非常不变异,是名定答。(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分别答,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

《三藏法数》 / 398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之义立四句而分别之时,第一句曰:「而非无」,是句也。第二句曰:「无而非」,是无句也。第叁句曰:「亦亦无」,是双亦句也。第四句曰:「非非无」,是双非句也。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马鸣

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道场观

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叁轮五轮之不同。 今明其中叁轮,则初為风轮,次為水轮,次為地轮。此叁轮之种子為。摄大轨上曰:「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

《佛学大辞典》 / 603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道无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為无為之别执,名為无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叁劫中,於第二劫虽了达万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於真如无為之中,故知於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不净说法

又云邪命说法。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為不净说法。佛藏经叁曰:「不净说法者。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叁者於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為人说法。」此佛藏经所说第五之过失邪命说法之名以卖法而利...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百八烦恼

与[百八结业]同。又,五十校计经对於眼根之好色中阴果,集因,对於恶色中,集,对於平平色中,集。一根六。六根合為叁十六,配之於心意识之叁世而百八,是為百八烦恼,经中就五十法一一举此百八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名一切结使,结九,使七,合為九十...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